中华中医传承几千年,博大精深。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海参的功效和病例。本文仅以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的几个用海参治疗疾病的病例,说明海参在古代医学中的药用价值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是清代中医学者、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的古代中医药学著作,成书于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时距《本草纲目》刊行已近两百年。其书以拾《本草纲目》之遗为目的,共十卷,载药921种,其中《本草纲目》未收载的有716种,包含了不少民间药材,如冬虫夏草、海参、鸦胆子、太子参等,以及一些外来药品,如金鸡纳(喹啉)、日精油、香草、臭草等。本书除补《纲目》之遗以外,又对《纲目》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,加以补充,错误处给予订正。本书对研究《本草纲目》与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,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。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,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巻十虫部专门收录了各中医古籍对海参的记载,包括《闽小记》、《百草镜》、《药鉴》、《五杂俎》、《药性考》等,也记录了关东韩子雅、蓬莱李金什、福山陈良翰、临安盛天然、宋春晖、慈山杨静山等人关于海参的功效和治疗疑难杂症的描述,其中有三个海参治疗疑难杂症的真实病例:
病例一:治疗大出血。
原文:临安儒医盛天然语予云∶曾往青山里视一妇人病,眼、鼻、口、耳、发根皆出血,下部亦然,其人已昏不知人。询其夫得症之由,数日前受惊而起。时天酷暑大旱,又中燥烈之气,致血溢奔腾,上下散出,即不救矣,诸医皆敛手无策。盛有叔曾于都中得一方,专治此症,幸尚记忆。逐急唤人取山泉一桶,烧酒一斤,挟妇起坐,裸其小腿,先以烧酒淋之,俾酒从踝下即滴入水桶内;淋讫,然后将腿置水中一饭顷,其上下血即止,妇亦苏,面色如粉;急叫人觅壮年乳妇,以乳哺之;再用海参半斤,切片焙为末,每次调服三钱,日三服。盖海参能生百脉之血,若失血过多,必须以此补之,其生血之功,捷于于归芍也。
译文:临安一位儒医盛天然跟我说:曾前往青山里为一位妇女看病,妇女眼睛、鼻子、嘴、耳朵、发根都有出血,下体也有出血,已经不省人事。问其丈夫病因,说是数日前受惊导致。当时天气酷暑大旱,又中了燥烈之气,导致血液奔涌,从身体各处散出,眼看无法救治,几位医生均束手无策。盛天然的叔叔曾在都中获得一个药方,专治此症,幸亏还记得。立即找人取山泉水一桶,烧酒一斤,将妇女扶起,裸露其小腿,先用烧酒淋在小腿上,让酒从脚踝滴入水桶;淋完后将腿放在水中一顿饭的工夫,妇女上下止住血,人也苏醒;立即找一位壮年哺乳期的妇女,用人乳喂养病妇;再用海参半斤,切片烘焙成粉末,每次调服3钱。每日服用三次。主要是海参能生百脉之血,如果失血过多,必须用海参滋补,海参生血的功效,比当归、白芍更加快捷。
病例二:治休息痢。休息痢是指时好时坏的痢疾(三国时著名的刘备就死于此病)。
原文:宋春晖云∶余姚有孝子某,其父患休息痢,经年垂危,孝子日走神庙,祈求医药 ,如是月余。一日,途遇老人,教以用海参,每日煎汤服,不数日,全愈。
译文:宋春晖说:余姚有一位孝子,父亲患有休息痢疾,多年疾病导致生命垂危,这位孝子每天都到神庙祈求医药,这样持续了一个月。这一天在途中遇到一位老人,教他用海参每天煎汤服用,没过几天,其父病情痊愈。(孝能感天)
病例三:治溃疡生蛆
原文:慈溪杨静山云∶曾有人患痈破烂,内生虫蛆,累累千百计,治以杀虫药无效。一老医以海参片焙末敷之,蛆皆化黄水,然后以生肌膏贴之,愈。据言,凡一切金创及疽毒破烂,交暑内溃生蛆,惟海参末可疗。
译文:慈溪杨静山说:曾经有人身上长痈溃烂,里面生了虫蛆,多达千百个,用杀虫药治疗没有效果。一位老中医用海参片烘焙成粉末敷在患处,蛆都化成黄水,然后用生肌膏贴在患处,病情痊愈。据说,一切金创及痈毒溃烂,夏天溃烂处生蛆,只有海参末可以治疗。(现代医学认为生痈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力低下)
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,对海参药用价值的研究更加深入,2003年《营养学报》发表苏秀榕、常亚青等专家的研究成果:海参粗多糖抗肿瘤率达到73%以上。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发布最新成果:海参硫酸化多糖对新冠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。随着更多专家、企业投入海参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,海参这一有着6亿年历史的古老而神奇的生物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