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,根据霞浦县海参协会和部分养殖户反映,霞浦海域海参出现发黑、僵硬、吐肠、化皮等状况。解剖海参发现,肠道壁很薄,肠道内充满液体,少量出现化皮。目前缩水、吐肠有越发严重趋势。元凶到底是谁呢?
霞浦县海参疾病技术防控项目专家团队、霞浦县海参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印庚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经研究给出了答案,并提出了防控措施。
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从2021年11月份起对霞浦县海参养殖重点海区(东安、沙湾、雷江、马坑)进行了养殖环境监测,对养殖海域海水、海底沉积物以及海参肠道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检测。检测结果发现养殖区域水质和海底沉积物中亚硝酸盐、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1月份显著高于11月份。1月份的检测数据发现,所有的海水、沉积物和海参肠道中均发现大量的可疑致病菌灿烂弧菌(Vibrio splendidus),部分样品中发现大量的可疑致病菌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(Pseudoalteromonas sp.)。这些细菌已被证实是海参肠炎、化皮的重要致病原。解剖时发现部分海参肠道中存在肠炎的初期症状。
肠道中细菌数量的激增与出现肠道炎病、化皮病有着必然联系
依据霞浦县海参吊笼养殖环境监测数据,吊笼养殖海水中亚硝酸盐、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随着水温的降低反而升高,这可能与海参吊笼养殖活动及不良的投喂方式(海带+鱼糜)有密切关系,后期将会对海参生长、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。随着吊笼养殖的进行,海参肠道中细菌数量激增,并且在肠道中发现大量的可疑致病菌,这种变化可导致吊笼养殖过程中肠炎病、化皮病等疾病的潜在性发生。换言之,监测中发现是可疑致病菌灿烂弧菌及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是肠炎病、化皮病的最大元凶。
根据监测发现的可疑致病菌,结合肠炎病、化皮病的防治方法,专家组建议以下几点防控要点:(1)适时洗笼、分笼,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和良好生长环境根据海参的生长和健康情况,需要及时分笼;经常清除笼里的残饵和污物,保持良好养殖环境。在分笼和投饵过程中,密切观察笼内海参的附着、伸展状态以及笼内海参残饵及粪便情况,对于发现状态不佳的个体及时挑出;如果发现有化皮的个体,需要及时捡出并带到岸上进行掩埋或无害化处理;切忌将病死的海参个体直接投入海中,防止病原的蔓延。
饵料中定期添加有益菌剂或者添加黄芩、五倍子等中草药,调控肠道菌群,抑制有害菌在体内增殖。注意:益生菌不得与中草药或抗生素同时使用。经常观察海参活动状态、摄食强度、生长速度等指标,一旦发现早期症状,及时药浴或口服投喂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治疗;药浴时,用量为1~2g/m³水体;口服时,饲料中添加1~2g/kg,连续投喂7天为一个疗程。
选择优质饵料,使用“海带+鱼糜”方式的养殖户,应对海带进行有效发酵后进行投喂;鱼糜应新鲜,适当控制添加量和投喂数量。(根据黄海所专家团队提供的资料整理)